未來中國物流行業四大發展趨勢!
未來中國物流行業四大發展趨勢!
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其中就包括“采取綜合措施,降低企業交易、物流、財務、用能等成本”,并多次提及物流業,足見政府的高度重視。未來物流行業的走向如何,據行業內專業人士分析,中國物流行業未來發展將呈現四大趨勢。
趨勢一:物流行業將迎來政策的春天
若物流運行更有效率,則成本有足夠的下降空間,因此物流業能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促進經濟提質增效。這使得政府更加重視和推進物流業的發展,因此物流業也受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關注:
從宏觀層面看,國家陸續提出了跨區域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等一系列區域經濟規劃,利于跨區域物流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擺上日程,其中,重工業大省河北轉變經濟增長模式,開始引導新興商貿物流業態集聚,充分利用集群化所獨有的專業化分工與互動協作能力,指導建立新興商貿物流業態的研發與傳播中心,隨之省內出現了一批新興物流服務平臺,如2013年底上線運營的特運通,短短兩年多時間就已經累計服務用戶3500000人次,這樣的例子在河北很多。它們是專業化、信息化、快速崛起的代表,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出現的新型服務模式。
從政策層面看,自2013 年3 月至今,多個政府部門已發布多項文件,有綜合性的指導意見,也有專項性的園區規劃、信息互聯、績效考核、稅收改革等,凸顯政府決心。特運通運營方北京邦利德于2015年通過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并獲得首輪融資,可見隨著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物流行業越來越受資本市場青睞。近期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 年)》(以下簡稱《規劃》),是對于早前政策的梳理和升級,勢必會刺激物流行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
趨勢二:規?;?、科技化、專業化將是趨勢
物流行業既有的粗放增長和簡單服務不可持續,也無法在產業結構調整和改變發展方式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因此,《規劃》積極鼓勵物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重組、協作聯盟等方式做大做強,也明確了要完善法規制度和規范市場秩序,我們認為物流行業將進入一個兼并收購期,必然由“分散”走向“集中”:
生產企業
效率較高的內部物流逐漸獨立,演變為專注于某個產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而效率不高的內部物流逐漸被淘汰,外包給第三方物流。
物流企業
不規范或經營不佳的公司被淘汰,此外還能承接部分生產企業的外包業務,網絡型、高效率的物流公司將獲得兼并收購和承接市場份額的發展機會。
而專業化體現在子行業運輸的專業性。物流運送的物品千差萬別,專業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如網絡購物發的是申通快遞,體積較大的物品走德邦物流,這兩種形式在日常中用的最多。還有一種如工程機械、變壓器等集重貨物則要使用到特運通這樣的大件運輸平臺。找大件貨,調大板車是其核心業務,此外還有維修配件、司機招聘等延展功能,說明物流行業分工日趨完善,圍繞核心業務開展的增值服務是提升用戶體驗的必由之路。總體來看,當下絕大多數物流還是小而全,大而全的狀態,什么貨都接,什么貨都運,沒有專業化的產品,大大增加了運輸難度并降低了效率。
趨勢三:第三方物流普及,供應鏈應運而生
第三方物流發展并普及第三方物流被認為是物流經營人在相對長期的時間段內按照約定的方式,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務,也被稱之為合同物流。第三方物流公司過去幾年發展迅速其一是規模效應明顯,成本低;二是在選址、庫存管理、精益生產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更多的靈活性;三是使得公司能夠集中于它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下游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第三方物流公司開始參與到客戶更多的業務環節,服務范圍逐漸擴展,從合同物流向虛擬生產、物流金融等拓展,升級為第四方物流,即供應鏈物流。
供應鏈物流發展優勢:
一是發展空間巨大。中國物流現狀落后,但經濟的轉型、升級倒逼物流行業快速發展,從第三方物流的滲透率看到,我國物流業發展空間巨大。
二是贏利點有望增加。目前,部分物流公司開始涉足物流規劃和信息服務,但目前僅僅是探索階段,并未給公司帶來高額回報。展望未來,信息和規劃有望成為供應鏈公司的兩大新增盈利點。
趨勢四:大數據的應用,智慧物流是發展方向
大數據作為國家戰略,“十三五”期間將受到政策重點扶持,此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要求在政府層面推動大數據應用。在物流行業等需求的推動下,大數據產業迎來年均逾100%的增長率,市場規模將達百億級別,基于物聯網大數據的智慧物流將是現代物流的發展方向。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成熟,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順應“互聯網+物流”趨勢崛起的特運通等新興服務平臺已經能夠實現車貨智能匹配、貨物狀態實時跟蹤、精準貨物推薦等服務功能,注冊用戶、交易數量等業務指標也隨著大數據產業發展呈現翻倍增長態勢,向著生態化智能化產業鏈的目標發展。同時,對于“大數據”技術的充分應用,物流路線、選址及倉儲等,都有望得到進一步優化,從而達到即時服務的終極目標。
來源:華南物流聯盟